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导弹技术日新月异。从最初单纯追求飞行速度,到如今兼顾速度与机动变轨能力,高超音速导弹的层出不穷,给各国的反导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的反导系统,其核心运作逻辑是依靠雷达探测来袭导弹的飞行轨迹,进而预估其下一步路径,再引导拦截弹飞向预定拦截点。拦截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破片杀伤,这种方式不需要进一步修正飞行弹道;另一种是碰撞拦截,也称为动能拦截,它要求拦截弹搭载主动探测系统,实时跟瞄来袭导弹,并不断修正自身飞行轨迹,最终通过碰撞击毁目标。然而,当来袭导弹不仅速度极快,飞行轨迹还飘忽不定时,各国现有的反导系统就显得力不从心,要么难以预估轨迹而 “抓瞎”,要么拦截成功率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在拦截大射程高速导弹时,拦截弹自身造价昂贵,即便是大国也难以承受大量消耗。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能够低成本拦截高超音速导弹的新型反导系统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机载战略激光炮,不过其开发难度不小。激光具有 30 万公里的惊人速度,在它面前,无论导弹如何机动,都近似于静止状态。而且,激光仅需消耗廉价的电能,成本远低于导弹,这使得它在反导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剩余71%2025 年 8 月 10 日,苏州工业园区激光产业创新联盟协会官方头条号 “长三角 G60 激光联盟” 发布的一篇文章《中航工业计划打造 200 吨战略激光飞机,开创航空史新纪元》,证实了我国已着手研制机载战略激光炮。文中提到,中航工业研发的高能固体激光器,具备功率高、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散热好、稳定性强等特点,能够在高空长时间巡航,并发射高威力激光束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研制机载战略激光炮,需要攻克三大难题:首先是大载重载机问题,其次是实时探测、跟踪来袭导弹的难题,最后是激光炮必须能够精准瞄准,且输出功率足够大。其中,技术难度最大的当属激光炮输出功率必须达到兆瓦级,甚至百兆瓦级。当发现来袭导弹后,战略激光炮载机需通过机载雷达对其进行跟踪、瞄准,并实时将数据传输给激光炮。此时,激光炮的输出功率就显得至关重要。根据美国 YAL-1 机载激光系统的实测验证,输出功率达到 1 兆瓦级,才能勉强击毁 600 公里之外的洲际导弹。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率先突破了制约固体激光炮输出功率提升的关键晶体技术。要知道,美国 YAL-1 机载激光系统采用的是氧碘化学激光器,虽然其输出功率勉强达到兆瓦级,但存在体积庞大、自重过大、激光燃料有毒、能量转换效率低以及激光燃料仅够支持 20 次发射等诸多问题,难以投入实战。而固体激光器虽然体积小巧,但受限于所用激光晶体能传输的最大功率,其功率难以达到化学激光器的水平。如今,我国成功破解了这一制约因素。
激光是受激辐射产生的定向光,理论上输入功率越大,输出的激光功率也就越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当输入功率达到一定值后,由于输出的激光功率过大,产生和传输激光的晶体会因无法承受自身产生的废热而损坏。1997 年,美国 YAL-1 机载激光系统在反卫星试验中,就因激光晶体承受不住废热融化而导致测试失败。
而我国研制出的损伤阈值超高的钡镓硒晶体,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据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世界上最大的钡镓硒(BGSe)晶体,直径达 60㎜,这为研制能够从地球打击卫星的超强激光武器铺平了道路。
在《一种红外非线性频率变换用硒镓钡(BGSe)晶体元件的抛光方法技术》专利介绍中提到,该晶体的抗损伤阈值高达 570MW/cm²,这一数值是目前大多数军用级光学材料的 10 倍以上!按照直径 60㎜的钡镓硒晶体估算,它可传输峰值功率超 16000MW 的超强激光。
有了这种高性能的激光晶体,理论上我国已具备造出输出功率达到 10MW 以上的战略激光炮的能力。这种激光炮有望摧毁 6000 公里之外的导弹和卫星。将其装载到大型运输机上,我国就能克服地球曲率的影响,实现对包括高超音速导弹在内的远程高速导弹或洲际导弹的远距离拦截,为我国的国防安全增添一道坚实的屏障。
发布于:山东省龙辉配资-高杠杆配资-在线配资-配资平台佣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